在这个“双周期”叠加的背景下,中国迎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全新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创新,从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到发展新型数字经济产业、再到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信息化的转型升级,数字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创新增长的新动能。建筑产业一直被人们视为“耗能高、效能低、素质差”的产业,数字产业带领建筑破局。在2020年7月发布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到2035年,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数字中国”已经成为了中国新一轮发展重要的国家战略方向,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创新型国家时,提出了“数字中国”的概念,为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的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2020年4月,新华社正式发刊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除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数据也成为了市场化配置的手段,新的经济范式开启。在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已占GDP的38.6%。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广东、深圳连续出手,各自在”十四五“规划中列出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目标:国家,10%;广东,20%;深圳,31%。
2020年发布的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将数字经济划分为“四化”,其中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将重塑生产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代表了数字经济发展的两个方向。
数字产业化:代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成果,聚焦在数字技术催生的新产业,其发展将有助于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连接技术、新软件、新算法等。它主要聚焦在软件业和互联网行业,推动单点应用走向广泛协同,打造新型数字产业体系,实现数据集成、平台赋能。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市场化应用赋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具体是指数字技术对其它各类传统产业的改造,即对传统产业组织、生产、交易等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与重构,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创新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的提质增效,通过孵化新技术、新平台、新产业、新模式,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实体经济发生深刻变革,为经济发展带来全新动能。
简而言之,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而产业数字化则是数字经济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带动效应,将为中国产业的升级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字建筑产业的现状
目前数字应用已经与建筑全产业链广泛结合。5D BIM、无人机、物联网、建筑机器人等新技术被大力推广,推动我国建筑产业的发展。
传统建筑产业链的特征
我们要了解建筑产业还有哪些与数字结合的可能性和趋势,必须要对建筑产业链的变化有深刻的认知。传统的建筑产业链有以下四点特征:
施工过程高度基于项目,每个项目根据不同的客户规范由不同的设计公司从零开始设计,设计可重复性低;
每个参与者都只参与项目的部分开发,在垂直和水平上高度分散,导致每个步骤中涉及众多参与者,并且存在主要的界面摩擦;
所有施工都是在现场完成搭建,大部分劳动力是临时性的;
成本高、工期久,现金流压力大,使得整体建筑行业在“以地价优势”的驱动下出现乱象。
未来建筑产业链的想象
未来的建筑产业链在市场变化与新技术加入的双重加持之下,建筑产业链发生了以下变化:
转变1:价值链控制,从设计工程,到组件制造,再到供应链管理和现场组装,公司将通过战略联盟或合作伙伴来实现目标;
转变2:基于产品出发,大量的建设项目将使用可定制的、模块化的组件来构建,这些组件是在异地工厂通过标准化的流程生产;
转变3:技术和设施的投资,人口红利的消失及基于产品出发的组件设计,意味着要建立异地工厂,对设备和技术进行投资;
转变4:建筑产品品牌的建立,通过产品化,工程或建筑服务转变为易于销售的产品或解决方案,强大的品牌使客户与建筑公司或供应商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转变5:工业级供应链形成,公司把从前策开始到施工建成的的活动联系起来,运用物流管理及端到端的软件平台使公司能够更好的整合供应链;
转变6:重视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国际及国家的重视,建筑设计从前端开始就要介入绿色、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一直到后期运维,对节能减耗的关注将加重。
根据建筑产业链,我们认为,未来建筑产业重点变革的场景在五大方面:
场景1:智慧平台,实现建筑全产业链信息、数据互联;
场景2:智慧工厂,实现机器人支持,自动化生产流程;
场景3:智慧物流,实现端到端的物流快速对接;
场景4:智慧工地,实现基于云端的项目管理以及部分自动化作业;
场景5:智慧建筑,实现基于建筑大数据物联网平台的数字管理。
随着数字产业的渗透,我们认为建筑将在设计、建造、运维、服务四大方面实现数字化的发展。以横轴为建筑产业链的全生命周期,贯穿未来五大应用场景,纵轴为建筑数字化的四大方面,两者结合形成未来的应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