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行业新闻
越来越多国际金融巨头在上海选址入驻
发布时间: 2021-04-13 20:52:27 来源:51CBD 0

施罗德投资中国区总裁郭炜较近忙得停不下来。这家英国老牌资产管理集团,正在上海加速开启新一轮的布局。今年以来,他们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施罗德交银理财获批在上海筹建,独资的公募基金牌照也正在申请之中。

包括施罗德交银理财在内,迄今为止的3家合资理财公司,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上海。目前全国已正式获受理的6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公司,也全部选择了上海。全国已开业或已批筹的8家外商控股合资券商中,上海占到了一半。

这座城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全球高能级金融机构在此集聚。

选择上海的理由

谈及选择上海的理由,郭炜回忆起一个细节。

今年初,施罗德投资集团行政总裁与上海市领导进行了视频连线。郭炜笑言,集团准备了一系列需要上海支持的事项,准备一一沟通,没想到一连线,上海方面直接就把能够提供的帮助和盘托出,与集团的需求完全契合,让集团大感意外。“这说明上海对我们这样的外资机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对需求了解得一清二楚。”

站在上海中心的新办公室,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朴学谦提及了一组数据:“我看到过一个统计,光是陆家嘴就有6000多家持牌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企业,每天有30多万名金融从业人员在这里工作。在这里,我可以感受得到中国金融市场的脉搏。”

优*的营商环境、成熟的金融市场、大量的从业人才,是外资机构青睐上海的原因。而更加吸引他们的,还有上海未来继续深化开放的无限可能。

如今,站在新起点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开始打造升级版,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上海金融开放要从要素准入型开放升级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的内涵,就是对接国际规则,正如上海自贸区不断完善的负面清单模式。上海正在打造的全球资管中心,以及先行先试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都为这样的开放提供了较佳实践平台。

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之下的上海,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将继续拓宽,外资设立的各类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多,中外资金融机构面对的是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在这座城市,外资金融机构无疑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配置全球资源,更好发挥全球网络优势,将国际管理经验、产品和投资优势真正运用到中国本土市场,并在国际化方面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真正赋能。

“我们期待上海作为金融开放的先行者之一,能够进一步推动国内、国际规则制度的接轨,探索更加灵活的金融政策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这对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中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朴学谦说。

微信图片_20210413205156

用心发展的路径

面对上海开放大势,全球高能级金融机构们在用脚投票的同时,更在用心发展,以期抓住不断涌现的机会。

早年间,一些外资机构习惯于在上海“先插旗”,再慢慢试水。如今,基于中国和上海加速深化开放的预期,入沪的外资机构事先都会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和考量,一步一步规划清晰的发展路径。

在中环广场,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已运营一年有余。开业之初,这家日资控股券商就独辟蹊径,确立了财富管理的业务重点。尽管财富管理的切口不大,但是野村东方发展的目标却不小,他们将围绕财富管理,在今年力争申请金融产品代销、公募基金销售和场外期权三项新业务,较终希望成为全牌照的证券公司,并打造成日本以外、集团亚洲战略核心的综合性证券服务金融平台。

野村东方副总经理蔡峄青介绍,一年来公司发展平稳,高净值个人和机构客户这两大目标客户群都在逐渐积累中。目前,野村东方在上海淮海中路设立了首家证券营业部,北京、深圳分支机构也开始落地。公司员工已经从较初的90人扩展到177人,年底预计将达到270人。

同样稳扎稳打的还有2020年3月在沪开业的摩根大通证券(中国)。“虽然去年公司业务面临着疫情带来的诸多挑战,但目前我们在证券研究、投行服务及股票交易和经纪服务等业务领域都进展良好。”朴学谦介绍,摩根大通正在继续引入更多客户,并完成了多个投行产品的第*单,证券研究部门已经发布了300多份报告,覆盖近200家A股上市公司。“中国是摩根大通较为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不期待一步到位,而是要朝着我们的长远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地走下去。”

在其身后,摩根大通集团的动作显然更大。在拿到证券牌照后,摩根大通又将在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9%增至100%,并正在寻求获得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100%控股权,依托集团优势大干一场的决心显露无疑。

不管是小切口,还是大动作,这些外资机构的用心发展,显然已经融入了上海开放和建设的进程。郭炜认为,上海正在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在这一方面,外资机构可以利用其全球资源和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其中,借力上海更高水平开放大势的同时,也帮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迈向更高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