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行业新闻
上海办公楼市场平均租金回到2012年,商办卷出新高度但租户最开心
发布时间: 2022-07-26 21:04:48 来源:51CBD 0

01

上海归来仍是C位

哪怕突如其来被禁赛了一个季度




其实心里是没底的,因为在我看来,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场的有效活跃时间可能都不到三个月,种种因素导致上海的商办市场整体表现一般,甚至有点平淡,估计也没啥可以聊的。



但考虑到本号读者构成中上海朋友的占比是最高的,上海是我的第一大服务区域,绝对不能遗漏;所以清河还是努力聊一下。。。



插叙一下,想不到清河这种不知名小众闲扯的垂直号,读者所在城市的比例,竟然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排名,还挺有意思的。



第一,上海,28.1%

第二,北京,23.2%

第三,深圳,6.21%

第四,广州,3.65%

第五,杭州,2.22%

第六,成都,1.97%

第七,苏州,1.76%

第八,香港,1.74%



本文多是借用CBRE的图,鸣谢,比心。



上海二季度的市场需求是不太行,但好在很多供给也被推迟了,所以可以说:供需两矬,市场整体平稳,空置率还是平均在15%左右,平均有效租金7块左右。



以前是政府要求某一个片区的办公楼集中入市,现在是疫情导致很多项目会延误到未来的某个时期集中入市。。。空置率接着往走高,是大概率事件。



清河腐竹



之前咱们聊过北京的商办市场,所以难免会拉着和上海比一下。

帝都商办1:简单看平均值很容易被吓到,分拆一下看就更容易接受

帝都商办2:长期要跟着经济大势走,短期估计只能靠自己了

帝都商办3:市场冷清,练内功方能稳健生存;命不由天,孤勇者从未停止折腾



我还是维持之前的观点,产品品质上,北京落后了上海市场大约五年,办公是这样,商业更是这样,卷的成果。。也有些相似点:



租赁主力同样是金融、科技、专业服务等类型的企业。

上海最近十年的年均净吸纳量,差不多是50-60万平米左右,比北京的50万略高,这也符合上海的经济活跃度和市场化程度,确实是比北京好一些。



几个吸纳量强劲的年份,和帝都也基本保持了比较同频的共振。这几个吸纳量大的年份阶段,都是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的体现:



2004-2005年是入世效应的逐渐体现

2010-2011年是上海命运的转折点世博会

2015-2018年是整体经济刺激和棚改货币化放水的结果

2021年是国内疫情管控有力以及对互联网企业大幅提振的结果




02

办公楼保供充足

路上的存货可以用到2035年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政府对于办公楼的偏爱,似乎超乎寻常且异常执着。。。尤其是多中心发展的态势下,这种爱,来的有点汹涌。



北京几年前已经规定,大致以四环为界的核心城区原则上不再新建商办,但上海本来就是多中心的格局,而且各个副中心都在积极求索谋发展迅速扩张,五大新城又刚刚发力,长三角一体化方兴未艾,各种商办建建建,真心停不下来呀。



从2008年开始,新增供应量噌噌地涨,2008-2009这两年超供了100万平米的办公楼,好不容易到2015年才算是勉强消化了。。。



你以为这样就可以歇了? 并没有,这只是entrée



2015年为了去库存而大放水之后,接下来的五年,上海商办市场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年的新增供应量都跑赢了吸纳量。。。清河手头没有详细数据哈,从CBRE的图里目测,这五年累积了大约200万平米的超供存货。



考虑到CBRE纳入统计的上海全市办公楼存量目前是1650万平米,这么算来,全市的空置率应该是13%左右。



看下CBRE统计的数据,核心区空置率10%,外溢区15%,新兴商圈空置率20%多,全市的空置率平均下来是15%。。。嗯,巧了,和咱们的粗算是大致吻合的。



按理说,10%以上的空置率会成为常态,做模型动不动就假设95%出租率的朋友们,需要注意了。



按照之前咱们匡算的,上海每年办公楼的平均去化速度是55-60万平米,这意味着,如果上海各区现在全体停手休息、不再建新楼,手头空置的存货办公楼们,也需要市场花4年左右的时间去消化。



但,勤勉肯干的上海政府,从来不停歇、一直在努力,朝向四个中心的伟大建设不能停。



下面是CBRE的统计,未来五年之内,还有近700万平米的办公楼在路上。。。如果你还记得上海目前的商办存量是1650万平米的话,这相当于未来五年会再增加小一半吧。



也就是说,如果上海的经济没有出现爆炸性的飞跃,按照之前十年的去化速度,2026年开始就不建新楼了,未来五年这900万平米的存货+增量,还需要大约13-15年来消化



嗯,巧了,那会儿正好到了2035,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注定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年份。



清河腐竹2




03

十年啦,租金还是没涨

你不是忘了初心,是忘了出发




再来看看租金水平。



如果从2012年世博会举办之后作为起点,上海核心商圈的办公楼租金,基本上就在9-11块钱这个区间波动。



陈奕迅的十年都已经唱了十年了,魔都的办公楼租金一直在起起伏伏,就像是被锁死在这个箱体里了,难有突破。单体项目肯定有涨,但均值的话,基本上是原地踏步的。



上海的商办平均租金,真真的又回到了2012年的水平。



核心区的租金还有涨有落,起伏大一些,核心拓展区(溢出区)和新兴商业区,几乎有一种躺下的感觉,波澜不惊的平静。。。尤其是新兴商圈,几乎一直在5块钱左右墨迹。



这很难跑赢通胀呀。



清河腐竹3


突然又想到了一个朋友给我讲的恒隆的故事。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商圈的恒隆广场,2021年的税收贡献突破百亿元,成为上海市中心第一幢“百亿楼”。



恒隆广场的成长历程,几乎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缩影。

2007年成为上海第一幢月税过亿的楼宇;

2010年成为上海第一幢月税过两亿的楼宇;

2020年的楼宇税收贡献达到49亿元;

2021年成为上海第一幢年税收过100亿的楼宇。



购物商场里的大牌就不说了,主要看两栋办公楼。知名租户包括有全球排名第一的奢侈品集团LVMH及旗下企业、普拉达、柏蒂温妮达、KPMG、戴德梁行、康桥资本等。



此外,南京西路作为上海核心商圈的典型代表,楼宇单位面积产出达1.2万/平方米,居上海之首。顺便说一句,即便是在恒隆广场这样的明星甲写里面,也还是有雷格斯的存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对灵活办公来说应该是好机会。




04

耕耘城市

重在提高亩产量



在政府看来,无论是办公楼,还是产业园,都是搞规划、批指标、供地盖楼,尽快形成空间载体,开发建设环节创造价值是一方面,但更长远的是要能够吸引和承载产业,政府会提供各种政策给予支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然后企业通过税收就业等贡献反哺地方,互利双赢。。。



嗯,这个逻辑,其实挺农耕文明的。



陆家嘴或者南京西路上这一栋栋办公楼,就是农田里一棵棵的庄稼。。。对政府来说,创造和风细雨、风调雨顺、润物细无声的营商环境、提高庄稼们的亩产量,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而租金不是。



反过来说,如果租金持续维持在中低水平,对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来说,算是好事儿。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的商办市场,也许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政府对待商办物业,也许也是类似于工业用地或者产业园的思路,主动压抑供地成本和租金水平,以营造对产业方更实惠的营商环境。



只不过工业类的抓手更多,可以通过出让政策、买家限制、转让限制等方法实现;而商办资产更偏市场化,也许可以附加一些对于买家或持有比例的限制,但总体是没有办法完全纳入政策性管制框架的,所以,可以用超量供应来压抑租金。。。



压力就来到了拿地建办公楼的开发商/投资商一边。



早期高等级办公楼,还是港资开发商和外资基金参与得多,人民币投资机构在2015-2018这些年份参与多一些,但随着货币所营造的财富效应退潮,大家发现市场并不像自己之前想象的那样单纯而美好。



核心商圈的楼宇们逐渐衰老,一波一波的新楼陆续涌入,租金不升反降,大家发现办公楼不像以前那样挣钱了,有些投了办公楼的机构,自己也沉浸在阵痛中,自然不想再拿地新建了。



大家发现,市场基本面变了,之前沿用了十多年的盈利模型,逐渐走不太通了。。。楼建的太多,产业方不够用了。





需求的增量不足,每年还有一堆堆的新项目来抢食,大家就只能在存量里搏杀,卷中求存:精益求精,优化服务,拉高标准,卷出新高度。



各种尝试差异化,有的办公楼当成园区搞,有的办公楼当成商场搞,有的简单扔给灵活办公运营商,有的引入科技工具,都是为了抢夺有限的产业方资源。



折腾一圈,产业载体是最卷的,产业方是最受益的



在上海开公司,老灵的呀,相对低的租金,相对优质的服务。。。相比之下,北京简直就是反面:相对高的租金,相对粗糙的服务(如果有的话)。上海政府的良苦用心,我是服的。



投资逻辑不太好说通之后,替换方案是自用逻辑,地产商拿地的时候,基本上都会讲一个商圈再造/升级、产业导入、名企云集的故事,结果绕了一圈,还是要靠产业方直接下场。


原文来源于清河腐竹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