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横空出世。
有人看到统一市场,就联想起计划经济和统购统销。
这是误判。
纵观整份意见,它的目的其实为了加速构建一个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以支撑起内循环为主的新经济发展格局。
为此,接下来国家在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上一定会有大动作。
影响可谓深远。
2020年之后,中国开始整治资本无序扩张,历史性地提出第三次分配,强调共同富裕,随后互联网、教培等行业相继受到严厉规范。
但如今,形势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就在昨晚,市场传出重磅消息称,已有游戏公司收到版号核发单。
游戏版号在实质性暂停发放近9个月之后,迎来了峰回路转。哔哩哔哩应声涨超10%,虎牙、网易盘前涨超8%。
一家获批公司心动网络的董事长黄一孟发朋友圈说,“喜极而泣”。
上个月金融委刚给出定心丸,这个月游戏产业就有了大利好。一切的一切,似乎是在象征着,整治资本无序扩张已暂时告别了高潮期,进入了平稳期。
下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可能会从防范资本的无序扩张,变成了防范地方权力的无序扩张。
毕竟,只有破除地方上的自我小循环,才能够加快构建起全国性大循环。
统一大市场这份文件,很可能会揭开了一个全新的序幕。
1
2020年5月,中国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当时是为了应对传统地缘政治一夜重组的挑战,稳住发展格局。
如今,时隔近两年之后,中国出台了统一大市场,时机是很微妙的。
首先,我们来看外部。
俄乌冲突说打就打,全球黑天鹅群魔乱舞。对中国来说,做好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比任何时候都不能拖延。建设一个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同样不能再等。
海外各国纷纷宣布与病毒“共存”,生产链逐步回到正轨,这意味着此前依赖中国产品的局面会被打破,中国出口高速增长的“甜蜜期”可能会就暂时告一段落。出口这架马车的变化,意味着我们转向建设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用内需拉动经济一定是板上钉钉的。
其次,我们再来看内部。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权上升,事权下放,地方政府可支配的权重普遍变少了,而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丝毫不减,部分地区本身就有想尽一切办法搞创收的冲动。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土地财政,甚至是土地金融,但是这种创造税收和财政的手段,长期不可持续的。
如今,在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周期,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变大。因此,地方通过人为制造各种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从而稳住税收和财政的心理冲动,理论上可能会更强,这会导致地方利益干扰国家利益,进而影响到了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构建。
举个列子,前阵子发改委通报的一个案例就令人大跌眼镜。
某城市,具体名字我就不说了,反正这个地方长期是作为中国开放包容的代表,依然搞了小动作。
2012年,该市有关部门以加强泥头车运输企业资质管理为由,提高泥头车运输企业准入门槛,限制外地运输企业、小规模运输企业、个体运输司机进入本地市场从事砂石渣土运输
2020年1月,该市的建设工程运输车辆协会以行业自律名义搞砂石运输垄断,成立砂石车专*委员会,对其他拟进入砂石运输行业的企业进行资质审核,使符合资质的企业无法正常进入当地砂石运输市场。
这些,都是赤裸裸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啊。
纵观全国,这一类地方自我小循环的现象屡见不鲜。
像安徽某县为了将企业税收留在当地,就要求来承接政府工程项目的企业必须在当地设立分(子)公司,否则就取消中标人资格,或者派出税务、住建等部门联合“开展督导行动”
在房住不炒,土地财政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叠加预期转弱、供给供给,需求萎缩的三重压力下,如果不加制止,小地方的骚操作可能会变多。
这下,你知道《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出台时机,有多微妙了吧。
2
我们有十四亿人口,人口体量全球第*,具有全世界都梦寐以求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但是地方保护和封闭小市场的存在,会成为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让我们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无法得到完全发挥。
所以,统一大市场这份意见,就是要整治地方上的不正当作为,破除各种自我小循环,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
举例来说,《意见》中写到,要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降低全社会流通成本。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招。因为国内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虽然趋势基本是逐年下降,但数值一直偏高。
2013年,18%
2014年,16.6%
2015年,16%
2016年,14.9%
2017年,14.6%
2018年,14.8%
2019年,14.7%
2020年,14.7%
而几年前美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保持在8%,日本、德国、英国等国也基本在8%—9%之间。
跟海外一对比,中国的运输成本明显过高了。
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客观条件约束,比如说我们的内河航运还不是特别发达,很多地方依赖于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费用高。
另一个主观意识在作祟,地方上尤其是一些落后地区,还有乱收费、乱罚款,制度性成本较高。
而中国的产业布局特点是能源性、资源性产品大多在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加工业环节以及市场大多在东部和南部地区。
这意味着,我们的大宗商品经常要长距离、大跨度的运输,货运量和周转量很高。
流通过程中所增加的额外的制度性成本,较终都是由消费者买单的。因为羊毛出现在羊身上。
落后地区的乱收费乱罚款,推高了商品价格,进而阻碍居民消费,压制和约束了内需市场的扩张。
此外,流通成本高的地方,当地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会下滑,成为行业龙头的难度比较大。
这样它们就有可能没有足够的财力或者是意愿去投入研发,不搞技术升级,无法进入一个“研发—迭代—市场”的良性循环,从而没能实现国产替代。
这样我们的部分消费力仍会往外走,以进口的方式拉动了国外生产,而不是刺激到本土经济发展。
所以,文件强调要“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3
再举例说。
文件中提到,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什么意思呢?
过去,部分城市对于农村人口并不友好,有各种落户壁垒,积分落户不仅要看社保和居住年限,还要看学历、技能证书等一大堆材料,比考大学还难。
现在,城镇建设用地的指标与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跟新增户籍数量挂钩。
一座城市如果积极降低落户门槛,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落户,在下一年度就会得到奖赏,即更多的土地指标和财力。
这个良性推进人口城镇化的政策,在几年前就实施了。但是还不够。
既然文件专门强调了这个事情,要进一步的完善,那么支持力度可能会继续加大:
以后,在安排各地区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时,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的权重。
以后,在财政转移支付的时候,可能会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中常住人口折算比例。
以后,不仅中央执行,还要调动起省级政府的积极性,推动省里提高奖励机制。重点支持吸纳跨市域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城市。
为什么要这么拼呢?
因为农村人口如果不能落户,他们较后可能会回流到农村,跟历史上一样发展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那么,城市在他们眼里,仍然只是暂时的落脚之地,其消费力始终会受到压制,无法得到有效释放,不会去购买电视机,也不会花钱装修……
中国还有五亿多农村人口,有两亿多农民工,只有释放出这个群体更多的消费力,才能发挥14亿人口,这个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真正潜力。
所以,意见也一再的明确,要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完善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
4
文件的具体举措还有很多,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找来看看。
那么,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到底有什么好处?
第*统一大市场之后,地方政府就不能盲目补贴,也不能建保护墙,过度保护本土企业。
打破地方自我小循环后, 。
某种意义上说,打破区域壁垒,不亚于在国内搞了一次“全球化”,迫使地方企业直面竞争、提高效率。中国的经济发展会更有活力,增加全球竞争力。
第二越是庞大的市场规模,越容易激发创新。
中国有很多的技术创新以及专*化的细分产品,之所以能够在这个市场上得以生存,并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是因为我们的市场足够大。
企业预期销售量比较大,足以弥补产品研发阶段的初始投入,才会有动力去研发去投入。
如果一个国家的市场只有几千万人甚至几百万人,只分布在一两个大城市里头,很多东西压根就不会出现,比如说特高压输电技术,这种解决3000-5000公里输电难题的世纪工程,可以说就是为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量身打造的,像韩国这样的小国家根本不会有动力去研发建设。
超大规模市场让中国有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也放大了创新收益,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社会创新走向。
5
整体而言,在整治地方不正当作为,加速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历史进程中,中央集权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
比方说,中国早就有“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有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地方上还是有各种骚操作出现。
明明是许可准入类事项,有地方偏偏要求进行审批。
明明是禁止或限制进入的行业、领域、业务,有地方睁只眼闭只眼放纵市场主体违规进入。
有的会设置隐性壁垒,行政审批互为前置的。
比如一个县级企业,跑了几十公里到省里找人审批,却被告知得先回来找县的部门审批,绕来绕去也没解决问题。
如今,这些都会被这份长着锐利牙齿的文件所粉碎。
《意见》中提到:
动态发布不当干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清单,建立典型案例通报约谈和问题整改制度,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对本地区本部门是否存在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规定和实际情况开展自查清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强化跟踪评估,及时督促检查,推动各方抓好贯彻落实。
约谈和整改,以前频频出现在房地产调控上。
住建部今天又约谈哪个城市,隔天又请某房企老总去谈心,都是为了坚持“房住不炒”的方针不动摇。
说不定未来,破除地方搞小循环会“房地产调控化”。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本文来源:“智谷趋势”公众号